本文转自:人民网-安徽频道
7月21日,合肥新站工人文化宫青年之家内,10岁的孙同学兴奋地向伙伴展示刚完成的沙画:“看!我用沙子做的,老师夸我有创意,明天还想学书签制作!”不远处,武汉大学学生荚雨晴正蹲下身,耐心辅导孩子们的假期作业。这个暑假,合肥新站高新区依托党群服务中心、青年之家等阵地,为快递员、外卖骑手、农民工等新就业群体子女开设50余个公益暑托班,通过“托管+教育+实践”模式,既解决家长后顾之忧,更为孩子打造快乐成长的“第二课堂”。
孩子心声:课堂比家更有趣
“以前暑假一个人在家写作业,现在能和同学一起做实验!”在七里塘社区竹溪社居委党群服务中心的科普课堂,12岁的王同学操作着“人体探秘大冒险”拼图,孩子们在游戏中掌握心肺器官功能。磨店社区蔡岗社居委党群服务中心的非遗课堂上,孩子们用彩绳缠绕竹篾编织团扇,9岁的刘同学骄傲地展示作品:“我要把扇子送给送外卖的爸爸,让他工作时凉快些。”
返家乡大学生志愿者:用专业反哺家乡
“孩子们求知的眼神,让我觉得所有付出都值得。”返家乡大学生、安徽中医药大学2024级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魏千然在急救培训课上,协助护士长指导儿童心肺复苏操作。他坦言:“生物医学工程的专业知识第一次落地实践,看到孩子们学会自救技能,比考试得高分更有成就感。”芜湖职业技术大学学生李婉婷则发挥融媒体技术与运营专业特长,将安全知识、传统文化等制作成趣味动画或绘本,在课堂上播放,适配儿童认知水平。李婉婷的实践日记里记录着温暖碎片:果果带来的小面包,小晟画的“穿红马甲的李老师”肖像,而更深的触动来自家长们的反馈——因工作无法及时接孩子的乔妈妈说:“看到李老师牵着我娃的手从路口走来,就像看到自家闺女回家了。”
活动现场。
多元课程设计:从非遗传承到科技启蒙
托管班课程设置紧密贴合儿童兴趣与成长需求。在非遗工坊,竹编代表性传承人指导孩子用传统技法制作团扇,编织出充满童趣的竹编作品;心理课堂上,大学生志愿者通过“微笑的鸡蛋”油画创作引导情绪表达,孩子们用画笔描绘心中的温暖场景;户外实践中,“夏日清凉计划”让爱意流淌——孩子们与志愿者共同走上街头,将自制的冰饮送到保洁员手中,并为独居老人送上解暑绿豆汤。区团工委负责人介绍,暑托班课程库涵盖红色教育、安全实训、手工制作等6大类48门课。
活动现场。
家长点赞:安心工作更踏实
“孩子每天回家叽叽喳喳讲见闻,还催我早点送他去托管班!”外卖骑手张师傅翻出手机里儿子参与“儿童蔬菜趣卖”的照片:烈日下,孩子抱着未售完的蔬菜送给独居老人。“以前怕他暑假沉迷游戏,现在他学手工、做公益,懂事多了。”在青年之家接女儿下课的超市收银员刘女士感慨:“返家乡大学生志愿者比补习班老师更有耐心,孩子说他们是‘会讲笑话的哥哥姐姐’,我们家长能安心拼事业了。”
据悉,合肥新站高新区为切实解决新就业群体、农民工等辖区职工、居民暑期子女“看护难”问题,坚持党建共建、党群联动,整合高教基地院校和辖区企事业单位资源及工会、团工委、妇联等部门力量,精心打造“公益暑托班”50余个,提供托管照看、作业辅导等基础服务,开设红色课堂、安全教育、非遗传承、书法绘画等特色课程,开展体能训练、科普实验、集体研学等实践活动,既解决家长后顾之忧,又助力孩子全面发展。(刘冬骏 文/图)
股票怎么开通杠杆账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